不仅如此,会上发布的数据还显示,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性能、产业体系、使用便利性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★★★,车辆平均续航里程接近500公里;我国建成了全链条、完备高效的产业体系★★,向全球供应了70%的电池材料★、60%的动力电池。此外,我国已建成充电桩1281★.8万个★★★、换电站4443座,形成全球最大规模充电网络★★,15分钟充电80%的快充技术实现量产应用。
事实上,在这些振奋人心的数据背后★★,中国汽车市场还有三个重要指标值得关注:新能源乘用车新车渗透率已连续5个月超过50%,乘用车L2级以上辅助驾驶渗透率超过55%★★★,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已超过65%。尤其是新车渗透率指标的突飞猛进,在业界看来★,这意味着原定于203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超50%的总体目标有望提前10年实现★。
1月21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在国新办举行的“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★”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表示,2024年★★,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迈上千万辆级台阶,已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★。
作为汽车业变革“下半场★”的智能化,在2025年也将迎来重大时刻。事实上★,在2024年这个业界公认的“智能化元年”★★★,号称实现L2+★★★、L2++级别辅助驾驶的不少汽车产品已经做到了★“车位到车位★”★,技术上难有更大突破。因此2025年的最大突破在于相关法律法规的“补位”,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能否合法上路?发生事故如何界定责任?争端如何处理?智能驾驶立法已是呼之欲出。
毋庸置疑★,在“两新”等促消费政策的持续加力下,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仍将持续“好年景”。在数量能级不断放大的背后,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内核能否更加坚实值得深切关注,期待更规范的市场竞争秩序、更优的产业生态、更高质量的发展成为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主旋律★。(吴蔚)
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还有一大挑战源自出海★★★。在连续四年的高歌猛进之后★★★,业界预计2025年中国汽车出口增速将放缓,而直接压力来自关税。俄罗斯、墨西哥和欧盟都是中国主要的汽车出口目的地,如今却面临已经生效或者潜在的关税危机★★。对此,中国车企的应对策略是产能出海★★★、技术出海★★、产业链出海。尤为令人欣喜的是,中国汽车产业链正在形成“抱团出海★”的协同效应利来老牌国际官网,2025年有望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“由量到质”的拐点★★。
快速迭代带来的后市场问题★★★、二手市场和动力电池回收问题、汽车智能化带来的治理体系问题、出海频频遭遇贸易壁垒问题……如何应对蜂拥而至的一系列问题,成为2025年新能源汽车能否继续高质量发展的巨大考验。
同样制约消费潜力释放的还有新能源汽车二手市场的★★“掉链子”。尽管新能源汽车价格不断下降,但二手车保值率低也是不争的事实,毕竟大多数购车者还无法做到把汽车当作快消品。与此同时,大部分车企对于动力电池的质保年限是8年,动力电池的★“八年之痒”也制约了新能源二手车市场的发展★★★。有研究表明,2025年将迎来动力电池退役高峰。因此,在“以旧换新”和动力电池“退役潮★”的双重冲击下,二手车市场和动力电池领域既有挑战也是机遇,成为2025年汽车市场最具想象力的空间★★。
回望2024年,曾经让中国新能源汽车引以为傲的快速迭代能力,却因为某些品牌“半年内两次改款”且在短时间内降价,引发车主维权。更有甚者,从年初的高合暴雷到年末的极越闪崩★★,越来越多的“烂尾车★★★”让不少车主陷入售后无门、配件不全★★、维修费高等困境,不仅买车时的各项权益随着车企倒闭而无法兑现,二手车残值也会受影响,还可能被保险公司拒保或提高保费。这种现象极大地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消费信心,同时也会让购买力更加集中于头部品牌,新能源汽车市场的“马太效应”在2025年无疑将进一步加剧。